夏普在泰国建成该国最大太阳能电站
境界的假相造成自我圆足、自我欺蒙。
日月星辰之变化,吉凶随之显现。孔子儒家就《周易》文本中的吉凶意义作了分析,认为《周易》文辞有险易吉凶,各有所指,表达了不同层次不同的意义。
未济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赞者,佐而助成,而令微者得著,故训为明也。孔子晚年评论楚昭王也表达了此意。(《淮南子·道应》)损益悲喜吉凶随时而变化。凡国之大事,先簭而后卜。
作为解释者,孔子对于《周易》文本的解释,虽然可以依据儒家的立场,重建易文本语境,对于易文本作更多的解释和阐发,但绝不是脱离文本无约束地、漫无边际地解读,而是从文本内涵出发,作出创造性的理解和解释。今本《易传》所说人谋鬼谋之鬼谋和《尚书》所说谋及鬼神之鬼神,包括筮占。唐先生的《中国哲学导论:原性篇》和牟先生的《心体与性体》在港台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据《论衡·本性》所云,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和世硕等人相与谈论人性善恶问题。其一,方氏梳理和划分之七义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字义的基础上的,但是对于今人来说,更有意义的学术工作是探讨性概念的内涵。而由此,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即进入了人性论的主轴。当然,如何返本开新,以及如何接着讲,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从出土材料看,先秦至西汉迄今尚未出现从心从生的性字。对于欲望的满足,孟子说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相反,从生到性,则是一个复归其本原和追问其所以然的过程。3. 唐君毅:《中国哲学导论:原性篇》,见氏著《唐君毅全集》第18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1—85页。据《论衡·本性》篇,孔子的弟子宓子贱、漆雕开与再传弟子公孙尼子、世硕皆言性有善有恶,认为人性兼具善恶,且有厚薄多少之分。进入专题: 天命 孔子 性命论 心性论 。
(二)孟子与荀子的人性修养论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杰出代表。由于宋明儒学的宇宙论发生了大变化,故理学与心学的心性论又产生了所谓性即理与心即理之争。但是中国的性或人性概念的产生与此不同,它(们)是在天命论和宇宙生成论的双重思想背景下古人追问人物之生命在己的根源时提出来的。其二,性来源于天命,是天命的下落和转化,而人物禀受于己身之中。
关于化性,荀子有三点说法值得注意:一,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荀子从人的作为、创制活动来定义人的类本质,而不是从天赋之性的角度来理解和洞察人的类本质,故对于他而言,人性同禽兽之性一样,皆为一生质而已矣。
所以然的性是因,已然的生是果。这同时说明,性字在很长时期内都不是以从心从生的构形出现。
这是从政治修养论的角度来说的,其中的性善,不是说人君的本性是善的,而是说其修身所达到的道德境界犹如天赋的人性,出于自然一样。人性的判准在于天理,而不在于人欲。荀子的心性论,与《性自命出》、孟子的心性论都不同。它是一在己的、内在的且潜在的本原和质体。第12号简曰:有天有命,有地有形。命下落在人生和社会中,即有时命、命数、命运和富贵贫贱寿夭之命。
及其见于外,有物取之也,二曰情生于性,三曰道始于情礼作于情,这些内容都是很充实的,它们可以证明此篇竹书存在性情论的论域。其二,在认识到人性修养论之复杂性的基础上,本篇竹书重视心术之道,又认为教是所以生德于中的手段。
同时,他又将此一概念的历史演变划分为九个时期2。孟子得儒学之大统,而荀子歧出,而孟子成为宋明儒家进行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基础,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而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人们忽视或轻视了春秋后期天命论向性命论转进的思潮,二是因为受疑古思潮的影响,三是因为学者受黑格尔(G. W. F. Hegel)等人的影响,普遍轻视孔子在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孟子的性善论是在天生百物和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的思想背景下对于天赋予人的道德性类本质的肯定,这种肯定使得人在宇宙生成的过程和结果中都具有其特殊性和优越性,而人之所以成为道德实践之真正主体的根据亦在于此。
进入汉代,阴阳五行成为了普遍适用的思维方式,董仲舒至《白虎通》一系的学者认为性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性概念统包性情,狭义的性概念则与情相对。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和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首先将人性作为一个道德和美学的理念或生活方式建立起来,它并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得到了复活。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性与人性概念 什么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性概念,或者说,其内涵是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追问和回答的问题。在论性概念上,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的影响更大,其第一章即专论生性的关系4。
(6)人和物的区别是逐步建立的,在春秋以前古人普遍相信万物有灵,有灵即有生命,故在后人或今人看来属于无生命物的东西,但在古人看来未必会无生命。在这一点上,扬雄的思想更靠近孟子。
此外,《礼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现在看来,郭店简《性自命出》《语丛二》的相关思想应当归之于孔子。
郭店简《语丛三》第17号简曰:天型成人,与物斯理。拙文批评了阮元、傅斯年、徐复观6,特别是傅氏的有关观点,破除了傅氏彼所谓先秦不存在性概念及传世先秦古书之性字都应当还原为生字的说法,肯定了性概念的确立及其与生字形的区别不会晚于战国中期7。
10 另外,humanity一词也可译作人性。从总体上来看,汉代的人性修养论内容比较薄弱,其中董仲舒和扬雄的相关思想值得注意。经过春秋至战国早期的发展,古人对于性或人性的意识大大增强,乃至在文字书写上不得不与生字彼此区别开来。故人与物的生命性及人性物性的区别也是逐步明晰并区别开来的。
20. 李学勤主编:《字源·心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925页。由于此篇竹书以性命论、心性论、性情论为理论基础,所以从宽泛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所有修身理论都看作所谓人性修养论。
对于《论语·阳货》篇孔子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学者一般作轻描淡写的解释。(二)性概念的形成 从西周至战国,性概念的形成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分别为萌芽期、正式形成期和成熟、分化期。
正如港台新儒家所认为的那样,中国文化属于所谓心性文化。反本质主义与知识社会学则反对这样的定义,认为所有人类特性都是被其社会环境所塑造的,或者在这种环境中被社会性地构造出来的。
评论列表